合肥,安徽省省会,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目前合肥共有39所公办大学,其中两所211大学,分别是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一所985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截至2024年,合肥市已拥有54所高等院校,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合肥作为区域性教育中心的地位。在这庞大的大学集群中,包含19所本科院校和35所专科院校,构建了层次丰富、类型多样的高等教育体系。这些院校不仅涵盖了综合性、理工科、农林、医学、师范、艺术、外语等多个学科门类,还囊括了公办、民办、中外合作等多种办学模式,满足了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与职业规划。
2022年11月《自然》增刊发布的“2022年自然指数- 科研城市”中 ,分析了全球主要城市和都市圈 2021 年在自然指数追踪的 82 种自然科学期刊中的科研产出,并根据自然指数主要指标之一的文章份额给出了全球科研城市排序。
这份最新榜单中,中国有8座城市跻身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前20位,它们分别是北京(第1位)、上海(第3位)、南京(第8位)、广州(第10位)、武汉(第11位)、合肥(第16位)、杭州(第19位)和天津(第20位)。
此次合肥在全部中国城市中,排名第6位。而在2020年9月《自然》发布的“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排名中,合肥排名全球第20位,中国第6位。此次排名,合肥在国内排名不变的情况下,全球排名上升了4位。
据《自然》增刊介绍,在分析领先科研城市关键驱动因素时,高水平大学、机构和人才的聚集、一流科学仪器和设施的获取、政府对科研的财政支持等等都是重要因素。
合肥之所以能持续保持科研实力的上升,与近年来不断取得的新突破密切相关。
这个“新突破”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固有科创资源不断“出新”。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作为合肥的一个“老牌”大科学装置,在去年8月再攀“科技高峰”。其混合磁体产生的稳态磁场打破了尘封23年的同类型磁体的世界纪录,成为目前全球范围内可支持科学研究的最高稳态磁场。还有量子计算机“九章”“祖冲之”的上新,“人造太阳”实验装置继续刷新世界纪录……合肥一直在向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与此同时,合肥科创资源又在不断扩容、“纳新”。截止到2022年11月,合肥在建拟建和规划布局大科学装置已达到12个,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深空探测实验室、人工智能研究院、合肥离子医学中心等一系列前沿科技创新平台也加速落地生根。
近年来,合肥还持续强化创新驱动顶层设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用更优化的创新生态,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例如出台《合肥市科技创新条例》,组建科技成果转化专班主动对接服务中国科大等众多在肥重点高校院所等。同时,合肥持续强化政策资金引导,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研发攻关、创新平台建设等关键环节,最大限度地引导和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合肥科研实力还在持续增强中。